欢迎访问深同网 永久网址:https://www.sztz77.com

同性恋基因到底存不存在

时间:2018-03-21 16:32出处:资讯阅读:147 编辑:@www.sztz77.com

同性恋有一定的生理基础,但目前尚未发现能决定人类性取向的基因,根据现有的研究,它更有可能是先天后天共同决定的。


文|张蔓生


得益于同性恋平权运动,「同性恋者的性取向由基因决定」这一观念正在被广泛接受,Google 搜索「同性恋基因」可以获得 91 万个结果。例如《新京报》一篇有关「同性恋小伙法庭抗议求职歧视」的新闻中,当事人就说到:「我以前参加过同性恋维权的组织,是维权比较积极的人之一。我觉得同性恋是基因决定的,如果人人都不站起来,不敢公开身份,活得很压抑。」


在纸质媒体数据库中,可以搜索到上百篇相关报道,从全盘认同到全盘否认,态度各异。


▍ 有关「同性恋基因」的一些网络文章


真的存在同性恋基因吗?


动物确实有同性恋基因


有些动物确实能够「多一个基因变直,少一个基因变弯」,比如我们熟悉的实验动物--果蝇和小鼠。


2011 年,中国科学家刘琰等人在小鼠身上找到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负责产生一种叫「五羟色胺」的脑内化学物质。


之前,研究者们已经知道,雄性小鼠体内的五羟色胺如果过多,就会导致小鼠出现「阳痿」的症状;如果过少,则会让它由「直」变「弯」。于是,他们做了实验:通过技术手段,将一些小鼠的这个基因敲除,再把它们放进「有男有女」的笼子自由挑选伴侣。


没了这个基因的雄性小鼠更倾向于选一个「男伴」,跟反应冷淡的其他雄性「耳鬓厮磨」。科学家又把五羟色胺注射到这些小鼠的体内,它们立刻就「由弯变直」,寻找异性去了。

同性恋基因到底存不存在

在此之前,不少动物的不少性取向决定基因已经被证实了。比如,早在 1963 年,科学家就找到了果蝇的「无果」(Fruitless)基因,这个基因的不同变异可以导致雄性果蝇不同的取向变化,从变成双性恋,到彻底失去「性趣」。


▍ 「无果」基因不仅可以控制性取向,还能控制雄果蝇求偶仪式中几乎所有的步骤,图为一只未经改变基因的果蝇以某个频率振动翅膀向雌性果蝇求偶


这样的发现已经有了很多。小鼠的某些嗅觉基因失灵,会导致它们难以辨别对方的性别,进而变得性冷淡。雌性小鼠缺失某个基因,会变成「拉拉」。


目前,依然有不少一流的科学家在动物身上探求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饶毅教授。即使在「动物」内部,性取向的问题也是千人千面。在果蝇、牛羊、天鹅、宽吻海豚,以及在基因上与人只有 1% 左右区别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种群种,都发现了多样的性取向。它们的具体情况和「背后原理」各不相同。


▍两只雄性绿头鸭


虽说「人不过也是一种动物」,但在动物身上的结论很难直接推广到人身上。科学家总不能直接把人的某个基因敲除,看看这样的人是什么性取向。想知道人有没有「同性恋基因」,只有一个办法:硬找。


不靠谱的 Gay 基因


1993 年,第一个声称发现人身上存在「男同基因」(Gay Gene)的科学家出现了。这个人叫迪恩·汉默(Dean Hamer)。他立志要测测看,到底有没有所谓的「男同基因」。


▍年轻时的 迪恩·汉默


当时,基因测序技术还远远没有现在发达。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正在艰难地进行中。这个计划仅仅为了测一个人的全基因组,就投资 30 亿美元,跟 1999 年整个 NBA 赚钱的总数差不多。


当年巨额投资的事情,在 2017 年的今天,成本只需要 5000 人民币左右。今天我们做这项研究,可能会找一批同性恋者,把基因测一遍,再跟异性恋者比对,看看什么地方有集中的差别。但当时,这个方法是不能实现的。


所以怎么通过土办法「找」同性恋基因呢?


汉默先找了 114 个有「男同志」的家庭,经过分析,发现这些「男同志」母系家族的男性亲属--舅舅和外甥--也是同性恋的概率更高,而父系家族的男性亲属--爸爸、叔叔和儿子--也是同性恋的概率并不高。


也就是说,「男同基因」应该来自只有母系能传给这些男人的东西:X 染色体。


这下,工作量就大大缩小了,因为研究范围从人的「46 条」,变成了 X 染色体单独「1 条」。汉默又从这些人中找出 40 组「男同志」的血亲兄弟,对他们的 X 染色体进行连锁标记分析,通过一些规律,还真就找到了一个疑似「男同基因」:Xq28。


▍位于 X 染色体一端的Xq28


汉默找到「男同基因」的消息刊登在顶级期刊《科学》上,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


很多科学家批评汉默「先打枪,后画靶子」,先认定了存在一个「男同基因」,然后在男同性恋者身上不断缩小范围,最终指着一个基因说:就是它。但它究竟发挥什么作用,是真的能让人「变弯」,还是仅仅是巧合?汉默的研究无法给出答案。


要知道,人类对自己的基因了解得还相当少,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连自己究竟有多少个基因都没搞清楚。2001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找出了大概 4 万个基因。后来,人们发现当初认定的许多「基因」不是真基因。现在公认的人类基因有 2 万多个,其中的一半左右功能是未知的。谁又能说Xq28就是唯一的「男同基因」呢?


▍人类基因组的印刷物,展出于 英国惠康收藏博物馆


科学的好处在于能证实或者证伪。10 年之后,汉默的团队用新技术重做了这个实验。又过了将近 10 年,另一个团队找到 409 组「男同志」血亲兄弟,在基因组范围上重复了这个研究。


经过几轮的重复验证,这个Xq28基因的作用慢慢清晰起来:它确实对性取向有影响,但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409 组同志兄弟」研究发现,不止是Xq28,还有许多其他的片段呈现出和Xq28类似的规律。只不过它们藏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没办法通过「爸爸和舅舅对比」的方法确定下来,因此一直默默无闻。


这些基因是如何影响性取向的?它们内部、它们和环境又是如何共同作用的?这些都还需要研究。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它们都不能精确地预测人的性取向。


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像果蝇、小鼠那样,能直接决定人「直弯」的基因。


谁在鼓吹 Gay 基因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关注性取向平权运动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生物学上寻找「同性恋基因」的尝试。如果能找到同性恋基因,就意味着同性恋像单眼皮、卷头发一样正常,反对的观点将销声匿迹,平权也就一路畅通。


在谷歌搜索趋势中,关键词lesbian gene搜索量在十年之内几乎为零。在谷歌学术引擎中,「男同基因」可以搜到 27 万个论文结果,「女同基因」只能搜到 2 万个结果。


▍谷歌搜索趋势关键词gay gene和lesbian gene热度对比


更何况,人的性取向并非只有「同」和「异」两种,不同的分类体系都算上,还有双性恋、无性恋、跨性别同、跨性别异、泛性恋、泛爱恋……当今性取向与基因的研究多局限于「同异之别」,对男同性恋的研究尤其多。那么,剩下这十多种怎么解释?


即使有这样或那样的逻辑问题,二十多年来,人们依然对「同性恋基因」津津乐道。有时候,公众对科技的理解也会闹历史乌龙。


这个人叫 Gene Robinson,名字恰好和「基因」(Gene)一样,引发了广大吃瓜群众的好奇。


同性恋主教的新闻爆出后,关键词Is there a gay gene(有没有男同基因)的谷歌搜索也达到了顶峰。汉默的论文被媒体和公众重新发现了。


▍ 美国同性恋主教 Gene Robinson


从 2004 年开始,众多西方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BBC、波士顿环球报,甚至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翻出了科学界众多对「男同基因」的讨论,包括一些反对和证伪的研究。


在 2004 年后半年,另一项研究石破天惊:有研究者发现,同性恋男子的母系女性亲属,主要是母亲和姨妈,生育能力更强。论文本身的确讨论了以往对于「男同基因」的正反两面研究,并持审慎态度,认为这个发现可能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同性恋没有被进化淘汰。


不过,到了媒体上,这些复杂的讨论就被简化进了「男同基因」的框架中。例如,著名的《卫报》发表了一篇科技新闻评论,题目震撼人心而又言之凿凿:「让男子搞基的基因,可以使女子更能生」(Genes for Gay Men Make Women Fertile)。


一些保守的宗教势力和反对性取向平权的力量开始跳出来「辟谣」。但随着平权运动的高歌猛进,保守势力很快败下阵来。2011 年,著名歌手 Lady Gaga 推出的歌曲Born This Way(生来如此),一举拿下多项大奖,可以当作胜利的宣言。


▍Lady Gaga 在 2017 年超级碗中场秀演唱Born This Way


性取向不只是先天决定


即使充分考虑基因的影响,在性取向方面,人依然是复杂的,比小鼠、果蝇和许多人的理解要复杂得多。


几乎可以肯定,人类的性取向受到某些「生理因素」的影响,而「生理因素」包含着比基因多得多的内容。除了「男同基因」,目前有证据表明可能与性取向有关的生理因素包括脑的结构与一些部分的发育水平、胎儿期激素水平、出生后激素水平、表观遗传因素等等。


甚至连「你有几个哥哥」都是显著差异的影响因素。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有 Blanchard 等人进行的社会统计显示:出生顺序对于男同性恋有显著影响。男孩子每多一个亲哥哥,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就要增加三分之一。当然,因为男同性恋的人群基数是 2-5%,有限个哥哥也只让概率增加到 10% 以下,所以大多数有哥哥的男性依然是异性恋或其他取向。


▍电影《传奇》的主角兄弟俩:哥哥是异性恋,弟弟是双性恋


此后,十多项不同的研究和社会调查证实了这一规律。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规律,Blanchard 等人认为,男性胎儿携带的一种抗原,会让母亲的身体在再次孕育男性胎儿的时候产生针对性的抗体,影响亲弟弟大脑的性取向调节部分。


除了生理因素之外,人也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学调查显示,早期生活经历、教育程度、与父母的关系等等,都至少对性取向有部分影响。


为了探究后天环境与性取向的关系,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双胞胎研究。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相同,异卵双胞胎的基因不同但成长经历常常相似,普通的兄弟姐妹则都差别较大。


目前的双胞胎研究的结果支持,性取向既与生理因素有关,也和后天环境有关,还与某些未知的因素有关。即使是基因相同、成长在同一家庭的同卵双胞胎兄弟,一个是同性恋,另一个也是同性恋的频率也只有 50% 左右。


那另外 50% 不同者,究竟为什么不同?我们还不知道。


当然,这些都太复杂,没有「同性恋基因」那么简单直接又好记。人是复杂的,但人--尤其是媒体和社运领袖,喜欢框架简单的东西。所以最终,大家记得住的还是只有「同性恋基因」。